民事法律行为的意思是?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有什么?关于民事行为之前有个案例,两位老人各拿一份遗嘱到公证处需要公证,公证职员在经过审核两位老人的遗嘱后,认定其中一位老人的遗嘱是“有效的法律行为”,给予公证。对于另一位老人的遗嘱给出的结果是:“无效的法律行为”,从而拒绝公证。上面的案例涉及到一部分民事法律行为的常识,下面记者带大伙详细认识一下!
1、民事法律行为是什么?
民事法律行为指的是民事主体通过意思表达设立、变更、终止法律关系的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是一个私法定义,主体是民事主体, 以意思表示为构成要,目的在于引发"私法上的成效" ,不包括价值判断。假如其没意思表示,就没有法律行为,更谈不上通过法律行为产生相应的法律成效。譬如合同、合伙协议、决议、遗嘱、解除合同的公告等都是法律行为。
2、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有什么?
(一)依据其所需的意思表示构成可分为单方民事法律行为和双方民事法律行为。
(二)依据一方当事人承担义务是不是需要他们给付对价可分为有偿民事法律行为和免费民事法律行为。
(三)依据其成立是不是需要使用特定形式可分为要式民事法律行为和不要式民事法律行为。
(四)依据当事人之间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构成可分为单务民事法律行为和双务民事法律行为。
(五)依据其互依从关系可分为主民事法律行为和从民事法律行为。
(六)依据其成立是不是以出货实物为条件可分为诺成性民事法律行为和实践性民事法律行为。
(七)依据法律行为缘由之间的关系可分为有因民事法律行为与无因民事法律行为。
3、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是什么
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成立,包含以下几个:
1、民事行为的一般有效条件
(1)行为人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民事行为能力是民事主体据以独立推行民事法律行为的法律资格。法律不只需要民事法律行为的行为人需要具备行为能力,而且需要民事行为能力与行为人的“相应”。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指公民可以以我们的行为参与民事法律关系,获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国内《民法通则》依据公民的不同年龄和智商情况,将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分为三种: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无民事行为能力。
行为人只有具备完善的心智,才能进行相应的民事活动,这一条件主如果为了保护限制行为能力人和无行为能力人的利益而设。对公民而言,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单独推行法律行为,但限制行为能力人只能进行与其年龄、智商和精神健康情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无行为能力人一般不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但纯获利益的活动二者均可为之;对法人而言,其民事行为能力是和民事权利能力相一致的,法人的行为能力不可以超出法律或章程规定的业务范围。所以法人推行民事法律行为,需要要在核准登记的生产经营和业务范围之内。除此而外,法人只有权从事为保持其存在所必需的法律行为。
(2)意思表示真实
意思表示是民事法律行为的核心要点。意思表示真实,即需要行为人的内心意愿为行为人自觉自愿而产生的,同时与其所表达的意思相一致,一般情况下达到这一点有两个需要:一是意思表示自由,不是在受别人欺诈、胁迫之下作出的违背其内心意愿的行为;二是意思表示无误,应当是其内心真实意愿的反映,并不是因重大误解等缘由而表错意。但也会出现表示意思与成效意思不同的情形,此即意思表示有缺陷。意思表示有缺陷的行为,如是法律规定的应被宣告无效或者撤销的状况,则不应产生法律效力。
(3)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
这是民事法律行为合法性的本质需要。所谓不违反法律,指的是意思表示的内容不能与法律的强制性或禁止性规范相抵触,也不能滥使用方法律的授权或任意性规定以避免法律,还应该包含不违反国家政策;这里所说的法律,既包含国家颁布的各种法律、法规和各级政权机关发布的决议、命令、条例等行为规范,还包含国家现行政策。比如不能交易禁止流通物等。所谓社会公共利益,是社会全体成员的一同利益,社会经济秩序、政治安定、道德风尚等皆应包含在内。不违反社会公共利益是指行为人推行的行为需要符合全体人民的一同利益,不能有损社会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等。
2、民事法律行为的特别有效条件
在特殊状况下,民事行为还应拥有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的特别有效条件才能产生法律效力。比如立遗嘱的行为只有在遗嘱人死亡这种特别要件发生时才能生效。同时,法律行为需要符合法律规定的形式要件。
民事行为的成立要件不同于生效要件。任何一种民事法律行为,需要同时拥有以上生效条件,才能有效,也才能产生相应的法律效力和法律后果。对民事行为的生效要件另有规定的,从其生效规定。
以上为“民事法律行为是什么”与“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是什么”的有关常识,开始解说的两位老人遗嘱的不同结果与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有关,即假如有效需要拥有:行为人合格,即行为人应当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行为人意思表示真实;行为合法,行为内容合法表现为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序良俗。